傅楠博士与郑旭峰同学在第八届亚太干燥会议(ADC2015)上获最佳论文奖
时间: 2015-09-08  作者:   浏览次数: 1788

 

810-12日,第八届亚太干燥会议(The 8th Asia-Pacific Drying Conference, ADC2015)于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苏州大学的参会代表包括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的陈晓东教授、傅楠副教授、及硕士研究生郑旭峰。由傅楠老师指导、郑旭峰同学报告的关于益生菌在对流干燥过程中的灭活机理研究荣获会议最佳论文奖。

ADC2015会议以陈晓东教授作为首位大会主题报告人开幕。他以《Food and Bio-Particle Engineering Based Spray Drying Platforms》为题,对于新型喷雾干燥平台的建立、对食品与生物颗粒工程的促进、颗粒成形机理及功能性调控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获得了热烈反响。

傅楠老师的报告题目是《Capturing the Formation of Core-Shell Structure of RS/Silica Composite Droplets During Convective Drying - A Single Droplet Drying Analysis》,使用单液滴干燥测量分析实验平台SDD,对于药物载体颗粒在形成过程中的溶质迁移现象、及该现象对于颗粒形貌的影响首次作出实验分析。她的报告引起了听众的广泛兴趣,得到所在分会场评委的最高评价。

1:傅楠副教授作口头报告

郑旭峰同学是我院硕士二年级生,指导教师为傅楠老师,参会报告题目为《The Effects of Carrier Composition on the Sub-Cellular Injuries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During Convective Droplet Drying》。她的研究同样使用单液滴干燥测量分析实验平台SDD,深入分析了益生菌干燥过程中其亚细胞结构在不同载体中的变化历程。该研究完整、有创新性、对于益生菌的大规模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最终荣获会议最佳论文奖。

2:(左)郑旭峰同学上台领奖,(右)最佳论文奖奖杯

傅楠副教授小组的研究方向侧重于食品颗粒制造工程中,液滴至颗粒的转化过程;在使用新型实验平台SDD的基础上结合喷雾干燥实践,为液滴干燥过程中所伴随的复杂现象展开定量研究,从而实现干颗粒性能的精确控制。她所研究的现象包括了生物活性物质的灭活、溶质迁移及其对颗粒成形的影响、与结晶,对喷雾干燥这一重要的食品化工单元操作中所存在的若干基础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

此外,也可喜的看到,陈晓东教授之前的学生们与现在的合作者们同样在这次会议中作出了突出表现。在本次会议中荣获青年科学家奖(Young Scientist Award)的Aditya Putranto博士是陈教授在20092012年间于澳大利亚莫纳什(Monash)大学所指导的博士生,莫纳什大学2014年最佳博士论文奖的获得者,现任印度尼西亚Parahyangan Catholic University的高级讲师,与陈教授有长期的合作。Putranto博士的主要科研方向是REA模型在薄层及液滴干燥过程中的应用,为复杂物质干燥理论的拓展作出突出贡献。REA干燥模型由陈晓东教授在1996年提出,由于其计算简便、容易通过最少的实验获取模型参数、适用范围广、适合复杂流场及多相流等众多优点,在液滴干燥、薄层干燥、喷雾干燥等领域取得了广泛的应用。2012年,陈晓东教授与Putranto博士合作撰写了《Modelling Drying Process - A Reaction Engineering Approach》一书,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ADC亚太干燥会议是在亚太地区所举办的干燥领域最重要的国际会议,于1988年创办,每两年召开一次。其宗旨是为从事脱水与干燥生产的工业界人士与研究学者们提供交流平台,分享科研进展,改进干燥实践。第8届亚太干燥会议由诺丁汉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举办,主题为“新时代的可持续干燥技术”。本届会议共吸引了来自马来西亚、中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的150多位参会代表,超过50位学者作了会议发言,其余作了墙报汇报与交流。下一届的ADC会议将于2017年在无锡江南大学举行,由食品学院责任教授、食品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研究中心主任张慜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