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国际化工前沿(苏州)研讨会12月13日在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大楼开幕,陈晓东等多位海外院士、苏州大学袁银男副校长、国内外多所知名高校及研究机构专家学者、研究生等约140人出席。 袁银男校长在开幕式上说,化学工程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新化工概念的提出对于化工教育、化工科研可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本届会议为促进苏州市化工行业产、学、研交流,提升化工科研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苏州大学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陈晓东在开幕式上说,作为一个新建学院,化工与环工学院以蓬勃发展的材料与化学化学部为后盾,积极开拓化工教育创新、化工科研创新,提出并开发多个新化工研究领域,强调化工科研的应用价值,以实现创造性的为社会服务的宗旨。学院的发展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建造国际化学习交流平台。 澳大利亚科学技术与工程院院士、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副校长余艾冰介绍了Computational Particle Technology的最新研究进展。 中国科学院过程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马光辉介绍了聚合物微球的粒径和结构控制及其最新应用。 浙江工商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邓少平则将生命起源与耗散结构联系起来,介绍了耗散微胞世界的实验及物理研究。 法国INRA研究所Romain Jeantet教授介绍了乳品颗粒的性能控制。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Cordelia Selomulya教授则介绍了磁性纳米颗粒在疫苗给药中的应用。 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厦门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昌大学、天津科技大学、苏州大学纳米学院等多位教授、学者参会。 本届论坛研讨会为期两天,由苏州大学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主办。 苏州大学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于2013年4月新建,现有教职员工20余人,其中包括1位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1位国家“青年千人计划”特聘教授,3位江苏省特聘教授,2位江苏省“博士计划”人才,12位教授,5位海外讲座教授(其中包括2位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及1位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院士)。 |